← 返回博客列表

2025/9/20

为 Nano Banana 编写高精度提示词

AI Image Prompt 团队#prompt#nano-banana#workflow

与 Nano Banana 合作就像调度一支经验老到的创意工作室:模型反应极快、想象力旺盛,也同样挑剔。提示语如果含糊其辞,它会立刻沿着自己的灵感跑偏。因此,在书写之前我们总会先把目标拆解得极度清晰——这一次究竟是要保留人像做局部微调、把多张参考融合成新场景,还是根据线稿重建空间?Nano Banana 天赋异禀的一点在于它能牢牢记住同一个人的面部结构,所以只要前期框定主体、时序和机位,后续创意空间便可以大胆展开。

我们会写下三个引导问题:哪些元素必须被保留?哪些部分允许模型发挥?最终输出的验收标准是什么?答案会直接翻译成简练的句子,避免把多个意图堆在一句话里。例如描述造型时,我们采用动词开头的短句,"渲染胸像构图;保留雀斑;将街头服饰替换成高光防雨风衣。"模型能够准确理解优先级,并且会按照陈述顺序逐条执行。

把创意语言转译成模型能懂的语法

Nano Banana 虽然可以吞下长段落,但我们发现一行一句、从大到小描述的格式最稳定。惯用的顺序是:画面构图、光线、造型细节,最后补充氛围或后期。若我们使用参考图保持构图,就会直接写明 "沿用参考图机位"。遇到多参考融合时,则用 A/B/C 标注来源,例如 "A 保留面部结构与轮廓;B 提供配色与饰品。" 这种标记方式能明显提升跨视角、跨造型任务的成功率。

在形容光线和质感时,我们尽量抛弃含糊的形容词。与其说 "戏剧光",不如写 "主光位于镜头左侧,距离 2m,衰减到 15%";需要雾气就写 "体积雾密度 0.2,自上而下漂移"。模型对于可量化的指令有更高的服从度,也能保持多次迭代间的一致性。

Nano 提示词蓝图

我们的制作团队总结出一套 "Nano 蓝图",用来组织复杂编辑场景。它包含四个模块,每个模块独占一行,方便自己和同事审阅。

  • 背景说明:主体身份、视角、镜头或机位信息。
  • 变换指令:以动词开头的步骤列表(替换、融合、添加等)。
  • 参考图规则:如何处理上传的素材、优先级与保护区域。
  • 质量护栏:分辨率、颜色流程、禁止出现的伪影或水印。

分三轮迭代,精确定位问题

模型返回结果极快,我们就像调色师看日样那样迭代。第一轮只检查人物身份:眼睛、下颌、肤色、姿态是否准确,若有偏差,就追加一句专门的修正语,比如 "锁定瞳色为淡褐" 或 "保持原始眉形厚度"。第二轮关注空间与灯光,对场景写下 "与主光方向一致的投影" 等提醒。第三轮才处理叙事细节——道具、服装纹理、屏幕内容。因为 Nano Banana 会尊重追加的指令顺序,我们直接在蓝图末尾追加步骤,而不是推翻重写,避免了回归旧错误。

交付前的质量清单

无论任务多赶,我们都会执行一份 QA 清单。确认提示词中引用的素材和文件名与数据集一致;大声朗读以捕捉歧义;再让没接触项目的同事快速阅读一次,如果他能凭提示语脑补出画面,我们才会宣告通过。

  • 身份锚点:交代姿势、发际线、标志性配饰。
  • 空间线索:镜头距离、焦段、地平线与消失点。
  • 材质语汇:使用技术词描述布料、反射率、粗糙度。
  • 负面规则:显式禁止 LOGO 扭曲、双重影子等历史问题。
  • 导出要求:长宽比、放大方式、色彩空间、压缩设置。

提示词是一份不断更新的文档。每当我们在画廊里发布新的案例——无论是全息展台还是姿态迁移练习——都会记录成功经验和踩坑细节。经验再回流到蓝图中,下次写作便能更快到位。把 Nano Banana 当成一位需要明确指令的搭档,你就会获得几乎无需后期的定制化成果。